近代百年以来,中医药发展屡经沉浮。进入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医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如何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健康产业全球竞争优势?
2015年12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说,这是中医给世界的礼物。中医药的价值因此备受世界关注。其实,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习近平同志曾在2010年出席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这样评价中医药,“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习近平同志的这段话虽然不长,却提示了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其有着“哲学智慧”,有着积累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是中国“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且未来可对“世界医学”发展、推进“生命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价值的多元性是中医药的鲜明特点,也赋予中医药在各领域具有深厚潜力的资源优势,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药工作者也当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中医药发展要发挥好“五种资源”的优势和作用,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诠释的也是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的作用,突出了中医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全价值链”特征。
中医药是中国原创并具世界性需求的一个“宝库”。当前,在国际中国地位迅速上升、国内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发挥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发掘中医药这一“伟大的宝库”,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从健康、文化和经济三处着力,对解决当下国内发展转型困局,确立中国在全球治理和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培育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四两拨千斤”和“激活全局”的重要意义。
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至少可有四个价值取向。
健康价值取向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中医优势,弥补西医短板,构建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完美医学模式,让中国人享有全世界最好的诊疗服务。
核心观点:伴随以西方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发展起来的西医学,当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虽已提出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中医药以其与西医药的优势互补特征,恰成突破西医发展瓶颈的良药。中西医互补模式正成为人类生命健康领域的最佳模式,中医药在其中将为人类健康做出革命性贡献,中国应当在该领域承担使命和责任。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医改的深入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为缓解,“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初步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初步保障。然而,当前在以西医为主的医药卫生体系中,西医学局限性日益明显:面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时常办法不多;过多依赖医疗设备,导致城乡卫生不公平难以解决;依赖不断更新的药物和医疗的设备等,使费用居高不下,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负担沉重;其还原论特征,更关注对已发病的治疗,预防办法有限,养生更无从谈起等。
西医学早已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提出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综合模式转变,以及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但其天然局限性使得转变效果不彰、办法不多。而这诸多劣势,恰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合力会使健康中国建设更为圆满、更具成效,并可为全球提供有借鉴价值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模式。
比如,对一些西医无能为力的重大传染病(如非典、艾滋病),中医的辨证论治特征往往能迅速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对于西医的过多依赖医疗设备,中医的灵活方便能更好解决基层民众的医疗问题。对于西医诊疗的高费用,中医的相对低廉可有效节约卫生资源,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对于西医预防保健的欠缺,中医治未病具有独到优势,这才是建设健康中国、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医疗卫生制度的选择往往基于不同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历史文化,但有一个挑战是相同的,即各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提高,目前卫生总费用和人均总费用已进入快速增长通道。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单复制西方国家“高投入”的医药卫生体制是走不通的。要以较低成本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既要“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又要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而中医药具有“注重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可以在深化医改中发挥更大作用。至于遍布城乡的中医门诊部或堂馆诊所,其简、便、验的特征更为突出。
习近平同志提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这无疑明确了当下及未来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战略方向。这样的发展对患者来说,意味着当前最好的诊疗;对西医来说,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境界跃升;对中医来说,则是千年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又一次自我完善,并彰显其在当代的先进性。
文化价值取向
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发挥中医药独特文化价值,推进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唤醒中国人沉睡的中华文化基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核心观点: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在哲学和理论层面与中华文化的同构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又因其具有保障生命健康的实用性,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便于入脑入心进而发扬光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载体,可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迄今最具生命力的可能只有中医药了。原因无他,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使然。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中国本土学科一样,逐步融汇了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产生出如卫气营血、八纲辨证、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等一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告别了原始经验医学和巫祝医学,在数千年实践中成为全球范围内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生命医学。
因了这种属性,要了解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讲,推广中医、发展中医,其实就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当前,在全球性西方现代化的浪潮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我国大行其道,他们掌控着国际话语权,以普世价值为旗号输出西方价值,以影视作品和信息网络为载体推广西方生活方式,形成西方文化霸权,使中华文化传统处于自卑的阴影和自辩的尴尬境地,很多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因此被抑制,而西方价值反而成为评判各领域是非好坏的标准,造成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落实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最能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国民教育体系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选择几个有力的抓手切入,营造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既是明智之举,也是当务之急。发展中医药,面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正是这样一个抓手。
用好这样的抓手,首先要大力推动中医药回归国人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中药中国行等活动,通过推广养成如夏贴三伏贴、冬吃膏方等节气养生的生活习惯,提升群众的中医药健康素养,让中医药成为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文化科普的有效开展,中医药的生活方式化,将很好地发挥外化中医健康养生理念于行、内化中华文化价值于心的效果,成为推动唤醒国人中华文化基因的有力先导,因此中医药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不应被低估,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应被视为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战略性举措。
如此,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需求,也收获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社会效果,同时起到了民族主流文化价值免于内外部力量干扰,从而有效维护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
经济价值取向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中医药“全产业链”优势,造就潜力巨大的中医药产业,收“中医药+”四两拨千斤牵引全局之效。
核心观点:中医药具有贯通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特性,从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的农业、以中药产业为核心的工业到以医疗养生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叠加至所在领域都有可能激活原有格局、产生新型业态,产生增量乘数效应,同时带有摆脱贫困、改善生态等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激活经济全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收“四两拨千斤”牵引全局之效。
2018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广东省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
确实,从经济角度,中医药给了中国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领导全球健康产业的一次战略机遇。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各国陆续进入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而当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时,人们的健康问题凸显,催生了全球需求巨大的健康产业。
而现代医学发展的困境,给予恰能弥补西医不足的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最好的医学是中西医互补的医学,最完善的健康保障是中西医融合的保障体系,因此,当下中医药发展虽然不足,却也注定了未来健康产业的巨大增长点在中医药而不是西医药。
围绕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健康产业,从农业和林业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到工业的中药生产,到服务业的中医药流通、中医药旅游、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养老、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服务贸易等,形成贯通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链”。
我国是中医药原创国,可以预见中医药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与西医药融汇,随之带来的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养生产业、健康装备业、健康养老业、健康旅游业、服务贸易业等,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增长集群,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发挥中医药的“全产业链”价值和作用,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升级服务业水平、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
当然,中医药健康产业巨大潜力的释放,离不开中医药的科技创新。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的科技资源之一,将古老的中医药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现代科技结合,可以创新开发一批中医药技术、设备、药品和保健品,每一项都有可能创造出巨量的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空间,并形成全球性影响。
发展中医药还是解决一些地方贫困和生态问题的良方。如何摆脱贫困和治理生态是“十三五”要力补的两大短板,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可收一举两得之效。中药材的来源离不开绿水青山,中药材的利用可以造就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地方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契机,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不仅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中医药身形矫健、活力四射,有效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等,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正迸发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世界价值取向
传播中国智慧,共享中国价值——中医药可带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形成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健康产业全球竞争优势。
核心观点:中医药可从一“软”一“硬”两方面,打造文化和健康两方面的国家品牌,助力培育我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优势。一“软”,即中医药可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一“硬”,即中医药可作为中国领导全球健康产业的独有丰厚资源,成为中国培育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的传播将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作为健康产业,中医药的渗透将影响着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这都将重塑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价值判断,树立起正面的中国形象。
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国际上依然弱势,影响力不够,成为经济的巨人、文化的矮子。虽然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在探究中国经济崛起成因时,开始发现其背后中华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但我国孔子学院在走出去过程中面对的诸多困境说明,中华文化成长为巨人尚有较长的路要走。
借鉴当初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西医药为开路先锋的经验,当下我们也可把中医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开路先锋。当中医药以西医药所不具备的疗效和养生效果赢得世人认可时,世人就会有进一步了解的愿望。而了解中医药,中国传统文化是必经的门槛,于是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就能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走进了外国民众的心中和生活,给予他们另一个迥异于西方的文化世界。
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一定要用好中医药这把最易于为国外民众认同的“钥匙”,发挥好中医药这一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作用”。
而当各国民众认同了中医,随之而来的生命健康产业需求就会迅速上升。如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药、中药材种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培训、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任何一项都有着巨大的全球市场机会,衍生出世界级的战略性中医药产业集群。
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当下全球经济格局的诸多战略产业领域中,如金融产业、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健康产业等,唯有在健康产业领域可利用中医药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发育成长,对接人类最广泛的生命健康需求,迅速崛起,获得无可替代的战略主动。我国是中医药原创国,历经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我国未来打造全球性健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原创和资源丰富不等于能自然形成主导性健康产业,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协调、规划设计、形成合力,培育健康产业的全球性竞争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提出,“传统医学是各方合作的新领域”“为加强两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彰显了总书记希冀中医药能为世界做贡献的济世情怀。事实上,中医药正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重视。随着2016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和发展更是迅速展开。
综观历史,古代中国曾以丝绸、陶瓷、茶叶等产业形态为载体,获得当时国际上经济贸易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主导权,并带动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影响。近代百年以来,西方以鸦片、军火和先进工业品,同样从近代中国获取经济贸易主导权。当前,发达国家利用构建在强势美元等货币之上的金融产业和在强大科技实力基础上的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等领域的绝对优势,主导全球经济格局,并延伸出对全球的文化渗透力。
于中国而言,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代,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而中医药的多元价值则意味着这一战略选择所带来的,将是更多领域的国家影响力和全球竞争优势。
事实上,以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和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标志,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尤其鼓舞人心的是当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部署,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振兴发展是一项济世利民、造福人类、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从毛泽东同志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的,我看中医是一项”,到习近平同志“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等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包含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近代西方现代化浪潮中,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被摒弃和中断,而唯有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一直保持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学体系,所蕴藏的无数极具价值的宝藏正不断得到发掘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回首近代百年,从1912年的“漏列中医案”、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到1933年国民党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谓“改造旧医”以及2006年沸沸扬扬的“中医存废之争”,中医药走过了风雨沧桑的历史。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日益显现出促进人类健康福祉的巨大价值和作用。
当下,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眺望两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现,大道庄严!践行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所有中医药人和每位中华儿女一道,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地址:内蒙古赤峰红山经济开发区 邮编:024000 邮箱:tqyyzs@163.com
电话:400-666-3880 0476-8210939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08:00-16:30
Copyright © 内蒙古天奇中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蒙ICP备07003453号;